双碳系列小知识(六)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4:00 栏目:地学科技

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节日有哪些?

(1)世界湿地日:2月2日。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World WetlandDay)。

(2)中国植树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定于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国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在当天,全国各地政府、机关、学校、公司会响应造林的号召,集中举行植树节仪式,从事植树活动。

(3)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是于1971年,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的。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予以确认。以引起各国对人类的绿色保护神——森林资源的重视,通过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的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植树节;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特定环境和需求,确定了自己的植树节。而今,除了植树,“世界森林日”更广泛关注森林与民生的更深层次的本质问题。

(4)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宗旨是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商业和农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联合国长期以来致力于解决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重警告:水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中国水周:3月22日—28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因此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6)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

(7)国际爱鸟日:4月1日。1906年4月1日,《世界保护益鸟公约》签署。这是最早的国际生态文献之一。此后,4月1日就被定为国际爱鸟日。

(8)全国各地的爱鸟周:4月中的某一周。“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同年,中国国务院批准了林业部等8个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报告,确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为“爱鸟周”,在此期间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同,各地选定的爱鸟周时间也不尽相同。1992年国务院批准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爱鸟周”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9)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10)世界候鸟日: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世界候鸟日(World MigratoryBird Day),此活动是由《非欧亚迁移性水鸟协定》与《全球迁徙物种公约》联合发起的,两个国际条约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执行。世界候鸟日诞生于2006年,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世界候鸟日。

(11)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1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Biological Diversity,又称:生物多样性国际日),是鉴于公共教育和增强民众生态意识对在各层面执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性,联合国大会于2000年12月20日宜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之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3)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World No Tobacco Dav、或译世界无烟草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87年创立的,每年的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其意义是宣扬不吸烟的理念。而每年皆有一个中心主题,表示在该年关于烟草和不吸烟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

(14)全国节能宣传周:6月中的一周。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是在1990年国务院第六次节能办公会议上确定的,目的是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唤起人们的节能意识。为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自2013年起,将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

(15)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World Environment Day)为每年的6月5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这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总称世界环境保护日。

(16)世界海洋日:6月8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上将每年的6月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发表致辞时指出,人类活动正在使海洋世界付出可怕的代价,个人和团体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认真管理海洋资源。

(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World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第49届联合国大会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18)全国土地日:6月25日。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会议决定,为了深入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坚定不移地实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确定每年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纪念日为“全国土地日”。

(19)世界人口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Day)是每年的7月11日。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达到50亿。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1989年,在联合国发展规划署理事会建议国际社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便把重点放在紧迫性的人口总体发展计划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表面的臭氧层出现了严重的空洞。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决定,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要求所有缔约国按照《关干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目标,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确定,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臭氧层耗损问题的关注和对保护臭氧层的共识。

(21)世界旅游日:9月27日。世界旅游日(World Tourism Day)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0年9月27日,国际官方旅游联盟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章程。为纪念这个日子,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把9月27日定为世界旅游日。

(22)世界动物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World Animal Day),每年的10月4日,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爱护动物已成为世界十大环保工作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各国的环保团体在10月4日举行各种活动,宣传爱护动物、尊重动物,正视、善待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维护和平衡生态环境。

(23)国际减灾日: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Disaster Reduction)是由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

(24)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世界粮食纪念日,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世界粮食日的所在周是中国粮食安全宣传周。

(25)地球生态超载日:地球生态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又被称为“生态越界日”或“生态负债日”,是指地球当天进入了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概念由美国环保组织“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及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提出,2012年8月23起开始设立,其理论基础是“生态足迹分析”法。经测算,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过去数十年的趋势显示,几乎每隔10年,这一天的到来会提前一个月。2022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为7月28日。

 

 内容转载:《碳达峰碳中和知识5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