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质学会学术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0-06-22 15:19:45 栏目:工作动态

2019---202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部署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河北省地质学会学会学术工作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总体任务,明确未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根据河北省地质学会建设规划(2018-2022年)》安排,制定河北省地质学会学术工作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地质学会学会学术工作全面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着力加强学会学术建设,使学会创新与服务能力有所提升;学术交流日益活跃,学术会议质量进一步提高;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取得进展,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总起来看,经过全体会员的艰苦努力,学会学术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社会团体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党和国家对社会团体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地质工作者的殷切期待,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会学术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学会重业务活动、轻政治思想引领的倾向突出,团结带领广大地质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尚需进一步落实;学会不能充分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紧迫需要,支撑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学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治理方式落后,学会经营能力、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促进科技人才成长提高工作碎片化孤岛化,高精尖人才积极性调动不够等

履行好中国地质学会赋予河北省地质学会的重要职责,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发挥好科技类社会化服务提供者的重要职能,必须牢记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自觉把科技放在核心位置,坚持推动创新、强化服务、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的工作方向,准确把握学会学术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树立服务意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努力开创学会学术工作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为导向,以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为主线,以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和服务主战场为重点,着力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增强服务的能力和实效,着力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着力推进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社会化服务职能,构建学会学术工作新格局,突出代表地质科技界的重要功能,把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凝聚起来,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改革驱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团体系统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增强学会学术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为导向,以提供更多更好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引导学会依法依章程办会,带动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整体跃升。

——强基固本。突出学术建设这个学会工作的重要根基,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活动的指导、监督与服务,稳步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厚植创新服务的土壤,夯实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科学素质工作、服务党政府科学决策的基础。

——助力创新。着眼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学习先进学会的示范带动效应,动员组织更多的会员参与创新+服务工作,创新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丰富服务手段,凝炼和推广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学会的生力军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更加奋发有为。

——协同开放。充分发挥学会的平台作用,用大开放建设大团体,树立学会经营理念,促进联合协作,积极进军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共享科技信息,让更多的企业可以共享科技成果,让更多的群众可以共享科技知识,让更多的决策部门可以共享科学思想,在协同开放中激荡学术创新的源头活水。

(三)主要目标

经过共同努力,学会学术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优秀会员单位占比大幅度上升,会员占全国地质学会工作者比例明显提高。科技工作者“短板攻坚竞突破,科技前沿竞领跑,创业转化竞实效,普及服务竞贡献”实效明显。学会发展活力、凝聚力、服务能力、影响力大幅提升。学术交流更加活跃,学术环境明显优化,学术水平不断增,涌现出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优秀科技成果和杰出科学家,影响力明显提高。学会助力创新服务、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领域进一步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在服务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适应创新服务需要的工作格局,使学会提供科技类社会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真正成为全省社团组织建设的重要力量。到2022年将达到以下目标:

——学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首先使学会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社团,在科技界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明显提高踏入全省或中国地质学会先进行列。

——学术环境明显优化,学术交流更加活跃。培育1--2个品牌学术会议、3个示范学术会议,会议结构明显优化,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将《地学之窗》打造成以学术为主的期刊杂志尽早进入地质期刊排名,建立网站初步形成河北地学特色现代科技体系。

——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更加奋发有为,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凸显。学会牵头成立产业协同服务共同体,建立10个地质专家团队,参与多行业服务,工程项目承揽达到10以上,逐步成为服务河北经济的重要力量。

——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常态化,服务市场地位明显提高。更多参与科技评估、团体标准研制、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定、科技奖励提名工作,使更多政府部门向学会购买社会化服务,成为地质科技类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和政府转移职能承接的主要社会团体。

——人才工作特色鲜明,发现培养表彰举荐宣传初成体系。聚焦“高精尖缺”,畅通科技人才从同行认可走向社会认可和政府认可的通道,表彰奖励和宣传一批杰出地质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青年人才培养、深造,逐步建立起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科技团队。

三、全面推进学会治理体系改革

改革是未来学会工作的主基调,也是学会学术事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社团为导向,通过深化学会治理体系改革,大幅度提升学术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推动学会结构进一步优化,强化学会党建工作,让学会真正成为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成为面向科技工作者、面向党和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科技类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织。

(一)改革会员发展与服务方式

以推动发展个人会员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会员结构,在巩固保持单位会员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单位会员中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以个人会员身份加入学会,扩大学会个人会员数量,争取加入个人会员数量四年内达到5000人以上。拓展会员种类,突出个人会员的主体地位,设立资深会员,大力发展学生会员和赞助会员,大幅度提高基层一线地质工作者在理事会中的比例,扩大代表性。强化会员服务意识,制定会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不同类型会员的责任、权利、义务,制定会员服务标准和服务联系制度,逐步推行学会年报制度,让会员及时了解学会工作,拥有更大的获得感和荣誉感。健全个人会员入会申请、注册和付费收缴规定,制定会员行为规范,严肃会员纪律。

)创新学会组织体系

顺应学科广泛交叉、领域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学科相近、联系密切的学会组建学会联合体,在地质科学、信息科技、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成立学会联合体,发挥联合体共谋发展、联合攻关、协同改革的大平台作用,通过开展大学术交流、科技评估、设立重大奖项、提出重大计划、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等工作,促进学科发展和协同创新,建设高端科技战略思想库。积极探索试点联合体工作,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学会联合体健康有序开展。

)深入实施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以强化学会能力意识、提升创新和服务能力为导向,以培育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和学术规范能力为重点,研制学术会议规范标准和分级标准,建设地质工作者科研诚信档案和地质专家资信评价系统,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提议、评判、裁定、公开的民主决策规程和标准,着力提升学术建设能力。以培育服务创新发展、服务科学素质工作、服务科学决策的能力为重点,拓宽创新服务渠道,着力提升学会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加强会员发展和服务能力、办事机构支撑能力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为重点,加大会员动员和资源募集力度,推动办事机构实体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会发展,着力提升学会的基础保障能力。强化资产意识,树立经营理念,明确学会资源优势及其规模结构,明确学会能够提供的服务功能类型及其性质,明确学会在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及发展趋势,争取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占有更大份额,努力在服务市场上有所作为早日成为河北社会团体中学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内部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好的学会。

四、努力在地学科技主战场上奋发有为

学会是地质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也是全省社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通过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学术规范活动促进学科发展、引导学术方向、规范学术行为、激荡地学科技的源头活水的重要职能,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独特优势,以调动激发地质工作者服务热情和创造活力为目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举荐人才,把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团结凝聚起来,积极投身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洪流,推动打破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孤岛化现象,在地学科技主战场上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一)努力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重点推动落实国办《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制定任务分解方案,明确理事单位任务职责和时间节点,协同完成有关优化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的各项具体任务。以充分发挥在营造维护保障学术自由良好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同行评议的基础性作用为导向,建立学术诚信档案,推动学术评价改革,完善地质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奖励制度等措施的落实。发挥第三方评估职能,对文件落实的成效和问题进行评估,实施动态监测,促进学术活动措施真正落地,见到实效。

(二)提升网站、期刊质量和影响力

尽快建立网站,申报期刊杂志逐步培养建立高水平编委队伍和审稿人队伍提高学术引证指标、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落实主办部门职责,健全网站、期刊奖励激励机制,开展年度优秀文章评选推介活动,对编辑和作者进行奖励,掌握学术评价主导权,建设具有高水平编委和编辑队伍深化期刊交流与合作,加强编辑和信息业务培训,提升期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着力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以提高学术会议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学术会议结构,构建以综合性会议为导向、学年会和论坛为主体、小型高端前沿会议为补充的学术会议合理布局,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学术交流平台。重点办好京津冀论坛等学术会议,鼓励全省地质行业结合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重大课题举办学术论坛。鼓励科技工作者领衔申办以同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同行研究者为主体、交流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信息的小型高端前沿专题学术会议高端专题学术会议。创新学术交流新模式,力争每年举办一次“会、展、赛”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会议,把面向地质工作者的学术交流、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展示、面向爱好者的人才选拔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带动提高内学术会议的国际化水平。

(四)着眼“高精尖缺”加大人才培养举荐力度

以发现和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重点,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形成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职业成长、接续支持的重要平台,着力打造攀登地学科技高峰的主力团队。鼓励帮助年轻科技人员制定职业拓展规划,开展与年轻科技人员职业拓展有关的培训交流活动,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逐步扩大对青年专业人才群体的覆盖面。开展年度科技人物评选推介活动,面向会员申请设立地质科技人才成果奖项,以及评选优秀地质工作者等,加大科技人才宣传力度,着力打通优秀科技工作者从同行认可走向政府认可和社会认可的通道,帮助地质工作者成长成才。

(五)强化进军科技服务主战场的制度保障

以健全学术制度为重点,明确科技服务的重点领域和发展趋势,促进学资源开放共享,引导学科发展。开展地质科技与社会研究,综合运用技术预见和情景分析方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关键技术、重大选题、重大专项建议,服务地质科技决策。引导地质工作者准确掌握最新科技进展和发展方向,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建设河北地质学会网,支持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学术交流,引导学术会议信息、论文和成果及时上网,以多种形式展示传播学术会议情况。完善学术会议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制定学术会议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术会议质量进行第三方评估监测并发布年度学术会议评估报告,培育竞争共生的学术生态,形成正确导向。

(六)加强对理事单位的业务指导

加强学会与理事单位的联系,对理事单位的业务活动提供指导,面向会员联合举办小型前沿专题研讨班、培训班,帮助地质工作者拓展视野、把握前沿。鼓励理事单位举办符合当地经济社会需要和科技发展实际的专题论坛,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创新发展。树立大团体意识,由学会秘书处牵头,按学科领域建设全共享的学会专家库、课题库和成果库,推荐专家参与地方科技活动,把更多的资源引向地方、引向基层。

五、稳妥推进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而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就是服务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首先要从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围绕政府确需转移、学会有能力承接的科技评估、团体标准研制、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定、科技奖励提名等,积极争取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进军地质服务市场,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地质科技类服务,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好探路先锋作用。

(一)稳步推进试点工作

全面推进科技评估工作,成为科技计划、项目评估的主要承接者;稳妥承接专业技术人才水平评价工作,推动开展工程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定;积极组织团体标准研制,在战略和新兴领域制定推广团体标准;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科技奖励推荐,完善可负责可问责的职能转接机制,做到政府认可、社会认可、地质工作者认可,使地质科技类服务成为学会重要职能。

(二)制定发布行为规范

按照学会承接的政府转移职能具体领域,制定推进相关工作规范,明确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内容、途径和程序,及时把试点经验凝炼上升为制度性规范文件。引导学会强化自律功能,制定严格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行为,确保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化地质服务产品。按照相关改革要求及政府购买服务有关规定,研究明确适合向学会购买的服务事项,推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三)加强监督评估工作

引导激励学会建立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内部建章立制落实可问责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自身承接能力和服务标准。加强事中、事后考核评价,改进和完善对监督评估的制度文件,形成稳定有效的监管和评估体系,实现从综合实力、管理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对承接资格和履职能力进行评估。建立奖惩制度,争取成为优秀社会服务的社会团体

(四)拓宽提供科技类社会化服务通道

学会把提供地质科技服务作为提升社会职能的重要抓手,完善与有关政府部门对接配合的常态化机制,持续推动地质科技服务品牌建设,形成科技类服务产品竞争优势和品牌。强化经营理念和经营意识,积极参与竞争性的政府购买服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地质科技服务职能和领域。

(五)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建立信息简报制度,及时沟通信息,发现问题、推动工作,加大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力度。鼓励理事单位协同开展承接工作,推动学会系统的信息和专家资源共享,强化业务培训和研讨交流,形成协同对接,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经验交流活动,主动走出去向兄弟单位学习和探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模式,促进宣传推广。

七、保障措施

规划再好,重在落实。为如期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学会学术工作规划落地生根,务求实效。

(一)加强组织协同

深化人事、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方面确保学会工作的需要。发挥好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继续教育专门委员会、地质科技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强化培训交流,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模式,加强信息共享和实践推广。加强对理事单位的工作指导,着力形成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队伍建设

建立与主体工作相匹配的一流学术工作队伍,完善机构设置,调动各方资源,配齐配强配优工作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通过在岗培训、挂职交流等手段提升工作人员能力水平;加强学会负责人领导力建设,开展高层次地质科技领军人才研修计划,强化对学会领导层党情世情国情科情教育;将自身队伍与外部专家、专业机构协同起来,将学会事业与其服务对象、所在生态、所处环境等整合起来,构建学术工作创新发展大格局。

(三)确保资源配置

强化与发展改革、科技、财政、民政等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汇聚政策和行政资源,创造良好政策与行政资源条件;科学规划重大地质项目,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创造良好资金支持条件;搭建社会资金参与学会工作的平台,引导鼓励各方资源共同参与支持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资源环境;坚持做好对人财物的使用监督、项目监理、资金审计等工作。

(四)建立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加大监测力度,利用第三方力量定期对学术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对实施情况好的及时表彰奖励,对执行差的加以督促解决。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宏观形势的最新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式方法,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和强度,使之更加符合实际,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2019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