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岗岩体与花岗岩地貌
花岗岩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的最主要的物质组成,是大陆地壳区别于大洋地壳的最主要组成标志(王涛等,2007),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最常见的侵入岩,占陆地表面火成岩面积的20%-25%。花岗岩是认识地表构造抬升剥蚀过程的钥匙。花岗岩是深成侵入岩,形成时距地表5~30km之间,其出露历史就是地貌演化历史(崔之久等,2009)。
我国花岗岩出露面积达8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我国花岗岩山脉在克拉通内部和造山带均有出露,与断裂构造带密切相关。年轻造山带内的花岗岩常带状分布,山脉规模巨大,如冈底斯花岗岩。而克拉通内花岗岩山脉规模较小,展布局限呈点状分布,如黄山、三清山、医巫闾山等。克拉通区变质基底花岗岩也可以形成高差巨大的花岗岩山脉,如山西五台山北台顶和泰山等,涉及新生代快速抬升作用。
花岗岩体侵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形成侵位空间。花岗岩体侵位的三种最主要模式包括:围岩韧性压缩及主动膨胀模式、围岩刚性位移(或构造扩展模式)和岩浆侵吞作用模式三种(张天宇等,2012)。
围岩韧性压缩及主动膨胀模式中,岩浆上升、汇聚速率大于围岩应变速率。岩浆靠自身的能量膨胀、推挤围岩,使围岩发生韧性压缩而获得花岗岩侵位空间。圆形、椭圆形岩体中的底辟、气球膨胀作用是典型代表。围岩刚性位移及构造扩展模式中,岩浆上升、充填、汇聚速率近等于(不会大于)围岩张开应变速宰,岩浆以“被动”充填为主,也不排除主动推挤作用,但以围岩整体位移、无韧性压缩为特点。岩浆侵吞作用模式指岩浆的生成、转化、改造和侵吞围岩而占据空间的一种作用,包括机械捕获和化学物质的转化。花岗岩脉的上升侵位是大陆地壳增生的最主要方式,花岗岩体是大陆地壳的主要成份之一(王涛等,2007)。
一般将花岗岩地貌划分为大型地貌(majorlandforms)和小型地貌(minor landforms ),大型地貌又可划分为巨石(boulder)、岛山(inselberg)、尖顶山(all-slopestopography)、花岗岩平原(graniteplains)。小型地貌又可划分为缓倾斜地貌(gentle slopes)、陡倾斜地貌(steep slopes)、洞穴和蜂窝穴(caves and tafoni)、碎裂石(crackedblocks)(魏罕蓉等,2007)。
文章摘录:世界地球之旅 李江海 杨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