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诞】地质学|这些充满毒性的岩矿石不要轻易触碰!
发布时间:2022-06-22 栏目:工作动态

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石头

但不要被它美丽的外表蒙蔽

它可能充满毒性

不要轻易触碰!

-----------------------------------------


图片 24.png


朱砂

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化学品名称:HgS)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主要成份为硫化汞,难溶于水,但常夹杂雄黄、磷灰石、沥青质等。

作为药物不可久服,且使用过程中禁止加热。因为朱砂加热后会析出汞离子和汞蒸汽,汞离子是重金属离子,剧毒;汞蒸汽,被人体吸收后极易转化为二价汞离子,剧毒。


-----------------------------------------

1655802024421058767.png

雌黄


雌黄是一种单斜晶系矿石,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有剧毒。雌黄单晶体的形状呈短柱状或者板状,集合体的形状呈片状、梳状、土状等。雌黄的颜色呈柠檬黄色,条痕呈鲜黄色,摩氏硬度在1.5至2之间,比重是3.49,折光率是2.81,半透明,金刚光泽至油脂光泽,灼烧时熔融,产生青白色的带强烈的蒜臭味的烟雾。雌黄是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大多数的雌黄和雄黄一起在低温热液矿床和硫质火山喷气孔产生,所以雌黄是雄黄的共生矿物,有“矿物鸳鸯”的说法。


-----------------------------------------


图片 26.png

辉锑矿

辉锑矿是锑的硫化物(Sb2S3)矿物,是锑的最重要的矿石矿物。属正交(斜方)晶系。晶体常见,形态特征鲜明,单晶具有锥面的长柱状或针状,柱面具明显的纵纹,一般呈柱状、针状、放射状或块状集合体。板面解理完全;解理面现平行横纹。集合体呈块状、粒状或放射状。铅灰色,金属光泽,莫氏硬度2,比重4.6。性脆,易熔。主要产于中、低温热液矿床,常与辰砂、雄黄、雌黄共生。

锑的毒性和砷相似。在工厂产生的烟雾会刺激皮肤黏膜,导致皮肤炎、鼻炎、上呼吸道炎,并能引起肿瘤,为致癌的可疑物。锑不易在体内积蓄,大部分从尿中排出。


-----------------------------------------


图片 27.png

砷黄铁矿(毒砂)

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有毒的了。毒砂中国旧称白砒石,可从中制取砒霜(As2O3)。毒砂是单斜或三斜晶系,晶体呈柱状,集合体成粒状或致密块状。锡白色,金属光泽,莫氏硬度5.5~6,比重5.9~6.3。敲击时发出蒜臭味,灼烧后有磁性。毒砂产于高温或中温热液矿床中,是金属矿床中分布最广的原生砷矿物。


-----------------------------------------


1655802084504087501.png

石绵


石绵种类很多,依其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不同,可分为蛇纹石石棉和角闪石石棉两类。蛇纹石石棉又称温石棉,它是石棉中产量最多的一种,具有较好的可纺性能。角闪石石棉又可分为蓝石棉、透闪石石棉、阳起石石棉等,产量比蛇纹石石棉少。

石棉有致癌性早已为相关行业周知,德国1980-2003年期间,石棉相关职业病造成了1.2万人死亡。法国每年因石棉致死达2000人。由于石棉纤维能引起石棉肺、胸膜间皮瘤等疾病,许多国家选择了全面禁止使用这种危险性物质。


-----------------------------------------


图片 29.png

方铅矿


方铅矿(即硫化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矿物,它是提炼铅的重要矿石矿物,是分布最广的铅矿物。呈立方体形状,很多这样的立方体晶体聚在一起形成粒状或块状。它们具有金属光泽。方铅矿中常常还含有银,因此也被用来作为提炼银的资源。方铅矿被风化后就变成白铅矿和铅矾。主要是热液成因的矿物,几乎总是与闪锌矿共生。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元素,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都有其不利的的一面。

长时间接触方铅矿矿石或者吸入方铅矿尘埃都可能导致铅中毒。急性铅中毒目前研究的较为透彻,其症状为:胃疼,头痛,颤抖,神经性烦躁,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人事不醒,直至死亡。在很低的浓度下,铅的慢性长期健康效应表现为: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


-----------------------------------------


图片 30.png

胆矾


胆矾,别名:石胆、蓝矾。为硫酸盐类胆矾族矿物。三斜晶系。晶体作板状或短柱状,通常为致密块状、钟乳状、被膜状、肾状、有时具纤维状。颜色为天蓝、蓝色,有时微带浅绿。条痕无色或带浅蓝。性极脆。无臭,味涩。


胆矾做为药物使用有催吐的作用,不宜过量或久服。胆矾中主要成分为硫酸铜,误服、超量均可引起中毒。当铜进入人体后,可有全身中毒症状,损害肝、肾,引起脂肪变性和坏死,对中枢神经先兴奋后转为抑制。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学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