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指引绿色生态美丽中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14 栏目:党建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浙江安吉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后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一、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也写在亿万人民心间

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2024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60%;

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

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一项项“之最”“率先”,有力印证了“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动诠释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二、思想之脉——“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提出“永续发展”的深刻命题,强调:“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总书记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

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

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突出位置,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政治上认识。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为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的问题”。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年7月,时隔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我们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凝聚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理论指导,也是实践要求,是新时代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的思想旗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军表示。

三、治理之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系统观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总书记登高望远,打开视野。

理念一变天地宽。治沙如此,治水、治山、治污亦如是。

问题在河里,但根子在岸上。“上游重生态涵养,中游重控源治污,下游重基础设施建设。”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等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把最珍贵的自然资产、最美的国土严格保护起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内蒙古乌梁素海到甘肃玛曲草地,从江西于都的丘陵治理,到湖北石首的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我国实施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过1.2亿亩,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步提升。

四、实践之重——“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压减燃煤、调整产业、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接续实施,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攻坚克难,力度空前。制度建设鲜明贯穿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当年年底,因空气质量而备受关注的河北省,成为首个督察试点。督察组直奔问题、直奔现场,反馈报告直指病灶、一针见血。曾经,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河北占了7个。如今,河北省设区市已全部退出全国“后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形成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部署,以“制”促“治”,筑牢基石。

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全面压紧压实。“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只有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制度才不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橡皮筋’。”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纵深推进。10年来,动真碰硬开展两轮督察“全覆盖”,第三轮已完成4批次督察,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环境效果和社会效果。

今年4月,《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发布实施,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作出更高层级、更加全面的规范。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不断建立健全。

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根本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深入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全方位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课题,也是改革命题。一边是企业发展需要新建厂房,一边是生态保护红线,如何破解?

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律保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是继民法典之后,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五、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河北雄安新区先植绿、后建城。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起笔,也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雄安新区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具象。一座城,成为生态优先的生动写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今日中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态福祉,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加坚定我们的战略抉择:“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生态文明也必将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愈发壮大。

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随手扔”到“主动分”,群众环保意识加强,社会文明程度也在提升。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理念贯穿经济全领域、生产全过程,也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直抵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