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志华 ,法国博物学家 、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桑志华1914年来华,1938年回国,1952年在法国逝世。本名Paul Emile Licent ,"桑志华"是其来华后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
1914年,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的身份来到中国,从事田野考察和考古调查工作 25 年,足迹遍布黄河以北十几个省份的荒山野岭、沟壑密林、山河湖海,行程 5 万多公里。他搜集整理古生物、古人类、动植物、地质、民俗等多学科藏品20余万件,其中许多藏品为世界独有,取得了一系列震惊国内外学术界的重大发现。以数年采集的藏品为基础,桑志华筹建了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
北疆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早期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历史文献等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馆,作为其创始人,桑志华的重要功绩不仅在于创立了这座中国近代早期的经典博物馆,更在于他言行一致,把在华科考的大部分成果留在了中国,留在了这座他倾力打造和维系的博物馆中。
桑志华著有《中国东北的山区造林》、《华北(黄河及北直隶湾其它支流流域)十年查探记》《桑干河草原旅行记》,作为主要作者与他人合著了《华北及蒙古人种学上的探险记》《北疆博物馆的鸟类及北疆博物馆收藏的树木标本》。
桑志华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把自己在中国北方多年科考活动的绝大部分材料、成果都留在了中国,成为北疆博物院的珍贵馆藏和历史遗产。他在1925-1926年欧洲纪行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自述文字:"我不能掠夺在黄河白河博物馆中所收藏的从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我坚持的一贯原则是,所有被发现的这些世上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须要留在发现地"。在中国积弱积贫、大量珍贵文物和科学资源被西方各色人物疯狂劫掠的时代,桑志华的胸怀、自觉和良知是多么卓尔不群、难能可贵。正因为如此,大量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和史前文化遗物得以留在中国,成为后世科学家深入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北疆博物院更成为中国博物馆中的一枚瑰宝。
(河北省地质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