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地质图
发布时间:2021-12-01 栏目:科普宣传

(一)地质图概念

    地质图:用规定的符号、代号、色谱或花纹表示各种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地形图上形成的图件。

1)符号 


2)代号:P(二叠系地层)、C(石炭系地层)、D(泥盆系地层)、γ(花岗岩)、δ(闪长岩地层)

3)花纹 

4)色谱(国际统一规定,详见下表)



(二)图示规格

1)图名:地名或图的类型;图名摆在图外的正上中。 

 2)图例:说明图中内容的小方框;一般摆在图的右边框外。通常,图例的类型包括地层、岩体、构造和其他,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其中对地层而论,特别强调从上到下,从新到老的排布。)

 3)比例尺:数字、实线段;图名之下。

 4)责任表:包括制图单位、日期、资料来源等内容;摆在图例的下方。

      若为正规区调图件还应该包括柱状图(摆在图的左边)、图切剖面图(摆在图的下边)。

 

(三)读图步骤

   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图中内容(地形、地质)(先外后内)

 

(四)读水平及倾斜岩层区地质图

   *用凌河地质图,凌河地质图读图要点!



  1)本区地形地貌的总特征:三面环山,中间低凹,凌河由NESW方位流出,图中水系呈树枝状发育。

    2)地层图例和图内地层界线分析可知:本区D2-P2,K1-K2各时代地层,无沉积间断,为整合接触关系,但是,K1P2间缺失了三叠系、侏罗系沉积物,由此可见K1P2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3)进入图内详细分析可知, K1P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依据K1底面界线与下伏D2-P2地层界线呈斜交关系)。

    4K1-K2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呈平行关系,说明K1-K2地层为水平岩层。

    5 D2-P2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呈“V”字形相交,说明D2-P2地层为倾斜岩层。

 

实习二   在地形地质图上利用等高线求产状


一、四点法求产状

1、原理

      1-Ⅰ、Ⅱ-Ⅱ分别为100m150m高程的岩层走向线。

       2AC为岩层的倾向; 3α为岩层的倾角

 

           由此可知:只要能作同一层面不同高程相邻的两条走向线,再根据其高程和水平距,即可求出岩层的产状。

    2、求解步骤

       1)在平面图中画出100m150m高程的两条走向线。  2)画倾向线(作两走向线的垂线,由高到低)。3)画α角的对边线BC(两走向线的高差,将实际距离换算为平面图距离)。

       4)连接AB,注明α角。

 

二、用三点法在地形地质图上求产状



1、求解原理

        1)在最高点A和最低点C间的连线上找到与中间点B等高的一点D

         2)连接DB,为一条走向线;过AC做与DB平行的另一条走向线。

         3OF为倾向,α为岩层的倾角

 

      2、求解步骤

          1 AC的连线,在连线上找到与B等高的点D

          2)连接DB,过ACDB的平行线。

          3)作倾向线OF,根据高差作倾角α。

实习三  作水平、倾斜岩区图切剖面图

        1、剖面选择原则:剖面线应尽量垂直于图区内地层走向和区域构造线方位,并切过尽量多的地层、岩石和构造单元。

         2、绘制地形剖面图:在方格纸上定出剖面基线,两端画上垂直线条比例尺,并标明标高(剖面图放置:左北右南、左东右西,左北西右南东、左南西右北东)。然后,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的各点逐一投影到相应高度的位置,按实际地形用曲线连接相邻点即得地形剖面。

 

         3、绘制地质剖面图: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质界线(地层分层界线、不整合线、断层线等)的各个交点投影到地形剖面曲线上,按各点附近的地层倾向和倾角绘出分层界线。如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斜交时,则应按剖面方向的视倾角绘分层界线。

         4、完善图名、比例、岩性花纹、地层代号。剖面图图名一般放置在中间正上方或正下方。     5、着色

         6、作业与要求

             1)采用凌河地质图,在马鞍山一带求产状。

             2)过AB点作图切剖面;完善图名、比例、花纹、代号、着色。




实习四 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3、学会在褶皱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图。

二、读图步骤

           读褶皱区地质图与读一般地质图的方法一样,首先从地质图的图例或地层柱状图上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概略地了解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并分析地形特征。

           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及其特征,常先从单个褶皱的分析入手,进而再分析褶皱的组合及形成时代。

 

一、对单个褶皱形态的认识和分析

        1)区分背斜和向斜

          从一个老地层或新地层着手,横过地层总的延伸方向观察,如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地分布着新地层,则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

        2)确定两翼产状

         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主要从地质图上标绘的地层产状符号直接来认识和分析。如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岩层产状常据地质界线的“V”字形法则来判断产状或利用作图法求出两翼地层产状。分析两翼产状是分析褶皱形态的基础。

 

3)判断轴面产状

           在地质图上,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面产状。如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则轴面直立;如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也与两翼产状基本一致(即为等斜褶皱)。对于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的褶皱,若为背斜,其轴面大致是与倾角较小的一翼的倾斜方向近于一致。除平卧褶皱和等斜褶皱外,轴面倾角一般大于缓翼倾角而小于陡翼倾角。据轴面产状与两翼产状的关系可描述褶皱。

 

4)确定枢纽产状

           枢纽水平的褶皱,其两翼地层的走向近于平行。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或两翼同一岩层界线呈交合或弧形转折弯曲,可认为褶皱枢纽是倾伏的。

           如果褶皱轴面直立或发育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及地形比较平缓的情况。可以用下列方法判断枢纽产状。倾伏背斜的倾伏端两翼地质界线交会成“V”形或弧形,“V”形的尖端或弧形的凸侧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则反之。另外,沿褶皱延伸方向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变化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核部变窄或闭合的方向是背斜枢纽倾伏方向或向斜枢纽扬起方向;通过褶皱各层界线转折端点的连线,即为轴迹。           

 

           对于轴面呈中等或缓倾斜的倾伏褶皱或地形起伏复杂的情况,在大、中比例尺地质图上,褶皱岩层界线弯曲转折端点的连线既不能代表枢纽倾伏方向,也不一定是轴迹。因此,在阅读褶皱区地质图时,主要是分析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这样才能对褶皱形态有正确的认识。

 

5)认识转折端形态

        在地形较平缓的情况下'轴面直立或陡倾胁倾伏栖皱,在地质图上褶皱倾伏端的地层界线弯曲形态大致可以反映褶皱在剖面上的转折端形态。

6)判断翼间角大小和褶皱紧闭程度

          据两翼地层的倾角大致地判断翼间角的大小,可以描述褶皱紧闭程度(利用赤干投影或几何作图法可较准确地确定翼间角)

 

7)分析褶皱平面形态

         在地质图上,褶皱两翼同一岩层的出露线沿轴迹方向的长度与垂直轴迹方向的宽度之比即褶皱的长宽比。按长宽比可将褶皱分为线型、短轴和等轴三种类型;

          在以上各项分析的基础上,对褶皱形态进行描述,描述内容一般包括: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地理位置及延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成地层,两翼地层;两翼产状及其变化;轴面、枢纽产状;转折端形态;褶皱的紧闭程度;褶皱的平面类型;褶皱的位态分类;次级褶皱的分布及褶皱被断层或岩浆岩体破坏的情况;褶皱形成时代。

 

二、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在逐个分析了图区的背斜、向斜之后,再对同一时期形成的褶皱在空间上的排列和在剖面上的组合特征进行分析。如属穹-盆构造和雁列式排列,一般为断续褶皱,发育隔档式和隔槽式,一般为过渡型褶皱;以复背斜、复向斜为主,一般为全形褶皱。

三、作业

          分析暮云岭地区地形地质图中的褶皱形态特征及形成时代。对图区内一褶皱进行文字描述。

 

 

文字描述示例

     暮云岭背斜构造位于图幅中部,其轴迹呈NE向展布。背斜核部由C1地层组成,两翼分别为C2C3地层,其北西翼产状为倾角60°,南东翼产状为倾角40°,具斜歪或近于直立之特征。长宽之比31左右,属于短轴背斜。背斜转折端较为圆滑,在南西具有指状分枝。在图幅内可以看出分别向NESW倾伏。与相邻背斜在平面上显示出斜列式组合特征。

实习五  褶皱区图切剖面图绘制

            褶皱的图切剖面有两种,一般横切褶皱延伸方向;另一种是与枢纽垂直的正交剖面。

此处只讲褶皱地区铅直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1、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分析时,应注意地层界线的弯曲是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影响有关,还是与次级褶皱有关。如是次级褶皱,应在剖面上反映出来。

2、选定剖面位置。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轴迹延伸方向,且能通过全区主要褶皱。剖面线应标绘在地质图上。

 

3、用与地质图相同的比例尺绘出地形剖面图。

4、在剖面线上和地形剖面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如)和向斜(如)的位置。除标出明显的褶皱外,对剖面附近可能隐伏延展到剖面切过处的次级褶皱,也应将其轴迹线延到与剖面线相交处,并在剖面线和地形剖面上标出相应位置。

 

 

5、绘出褶皱形态.将剖面线切过的地层界线的交点和褶皱(包括次级褶皱)的转折端位置均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在绘褶皱时;轻注意以下几点;

①剖面切过不整合界线时,应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和构造,然后再画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构造,被不整合面所掩盖的地质界线和构造,可顺其延伸趋势延至剖面线上,再将该点投影到不整合面,在此点绘出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界线和构造。

②剖面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然后再画断层两侧的地层和构造;

③绘褶皱时,应先从褶皱核部地层界线开始,然后逐次绘出两翼,并要注意表现出次级褶皱。

 

④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时,应先将地层倾角换算成剖面方向上的视倾角后再画入剖面,如剖面切过的地点无岩层产状数值,可按同一翼最邻近的产状数据来画。

⑤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的倾角相差较大。上下岩层又是整合接触关系,这可能是岩层倾角局部变陡或变缓的展现,可据两翼同一岩层厚度基本不变的前提,在地表处的岩层倾角按所测值绘,向深处则加以适当修正,使之逐渐与主要产状协调一致。

⑥轴面直立或近于直立的褶皱转折端的形态与它在平面上的倾伏端露头形态大致相似,在绘转折端形态时,也可根据枢纽倾伏角柞纵向切面,先求出到所作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再结合该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6、转折端形态绘制,轴面直立或近与直立的褶皱,其平面和剖面形态近似。亦可据枢纽倾伏角作纵向切面(辅助剖面),先求出到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再结合该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7、整饰地质剖面图,包括图名、比例尺、图例、责任表、制图时间等。

         图例:高X=0.5X1cm

         排列:自上而下:地层(由新到老);岩体(由新到老,由基到酸);褶皱轴迹、断层、产状、其它(剖面线、制高点)



实习五  读断层地质图

1.断层发育区地质特征的概略分析       分析该区出露的地层,建立地层层序;判定不整合的时代;研究新老地层分布及产状;确定区内褶皱形态及轴向以及断层发育状况;岩浆活动特点及其与断层的关系等。

2.断层性质的分析2.1断层面产状的判定      断层线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因此,它和倾斜岩层的露头线一样,可根据其在地形地质图上的V字形,用作图法求出断层的产状。



2.2两盘相对位移的判定    断层的两盘相对升降、平移并经侵蚀夷平后,如两盘处于等高平面上,则露头和地质图上一般表现出以下规律:   (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一般是地层较老的一盘为上升盘。但当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且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或地层倒转时,则上升盘是新地层。

走向断层或纵断层



  (2)横向或倾向正(或逆)断层切过褶皱时,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部变窄的一盘为上升盘;如为平移断层,则两盘核部宽窄基本不变。


 (3)倾斜岩层或斜歪褶皱被横断层切断时,如果地质图上地层界线或褶皱轴线发生错动,它既可以是正(或逆)断层造成,也可以是平移断层造成,这时应参考其它特征来确定其相对位移方向。若是由正(或逆)断层造成的地质界线错移,则岩层界线向该岩层倾向方向移动的一盘为相对上升盘。若是褶皱,则向轴面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上升盘。

    确定了断层面产状和断层相对位移方向,就可确定断层的性质。如图中断层面倾向西南,西南盘(上盘)地层相对较新,为下降盘,所以是一条上盘下降的正断层。

3.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3.1根据角度不整合      断层一般发生在被其错动的最新岩层之后,而在未被错断的上覆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岩层之前。3.2根据与岩体或其它构造的相互切割关系    被切割者的时代相对较老。

4.断层的描述    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类型,或用断层编号)、位置、延伸方向、通过主要地点、延伸长度;断层面产状;两盘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等特征;两盘相对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等。